观《朗读者》有感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朗读者》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朗读者》有感1前一阵子看了个央视的节目,由董卿主持,叫做《朗读者》。看了两期,我就被这个好节目的用心以及高端所吸引。
节目是以邀请知名演员,主持人,运动员,企业家以及教育者等等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上进的人物来做客,先是董卿对嘉宾做一段简单的采访,而这段简单的采访基本上就能点到来访者身上的闪光点或者曾经,现在的成就,然后让他们就此选择一段文,或者一个篇章来朗读,来致意他们感恩的人或者想献给某些人。
节目真的是很用心。第一期,董卿的服是一套浅粉的时尚套装,当大门打开时,她满怀自信的走过来,高挑的身材,得体的妆容,考究的服饰,真的是很惊艳,她的服装让我想到中国人信仰的开门红,而她一开口,那流利而又充满智慧的台词,让我想起她因中华诗词大会受到的褒奖,她的身上真的是体现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董卿说,这个节目整整筹划了一年,而接下来节目的高质量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用心的成果,真的很棒。第一位嘉宾是演员濮存昕,那是一位我从小就知道的演员,记忆中演的角色很正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濮老师讲的是人生中要感谢的人,当然人的一生中要感谢的人当然很多,但他提到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一个在他小时候治好他瘸脚毛病的医生,让他走出自卑,也就有了后来当演员的可能。他朗读的是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
这节目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然后在采访嘉宾时,几次我和嘉宾一起落泪,人生的起伏在那一篇篇他们选读的文章中体现,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知识的匮乏。
朗读者,真的是个很好的节目。
观《朗读者》有感2继《中国诗词大会》风靡一时后,央视又一档大型真人秀栏目《朗读者》再次烈火烹油。“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这是董卿在《朗读者》第一期上的开场白。的确,朗读这个名词如果脱离校园,投入社会,也许真的如董卿所说,社会角落朗读身影难觅形踪。然而,朗读者本不该分年龄、地域或国界的。
第一期的朗读者们,便是名人和普通人的共同演绎。在这一期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位朗读者——濮存昕。但不是他深情朗读的老舍散文集中那篇《宗月大师》,而是董卿在和濮存昕开场交谈中的提到的一个人物——老舍。董卿如此和濮存昕寒暄到:“你今天带来的是《老舍散文》。”“舍”被董卿读作了“shè”,猛然间我的脑海中蹦出一个念头——难道我读了十几年的错别字竟浑然不知?难道我误导了我的学生吗?
手中的饭碗来不及放下,就直奔卧室打开电脑并翻查词典。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提到“老舍”,绝大多数人会将“舍”字读成“shě”,实际上这种读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读“shè”。现今“舍”字有两个读音,读“shě”表示“舍弃,施舍”等含义;读“shè”表示“房屋、居住”等含义。实际上读“shě”是对应繁体字“捨”,简化时借用了“舍”的古字义,使得现今“舍”字变成了多音字。
“老舍”这个笔名是舒庆春于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使用的笔名,那时还在使用繁体字,所以如果要表示“舍弃”这个意思,当写作“捨”。
最后,就“老舍”读音的问题,很多人提到了舒乙(老舍之子)著有《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一书。说到老舍的“舍”字的读音时,有这样一段:
“老舍”的“舍”字有两种念法:一种是念第三声shě,好像是把“舍”当名词,“老舍”就是“老房子”;另一种是念第四声shè,好像是把“舍”当动词,“老舍”就是“好施不倦”。这两种念法基本上势均力敌,念shè的稍多于念shě的。老舍自己虽是一直念shè,显然是取“舍予”中的原本含义,但也犯不上为了“老房子”而和朋友们伤了和气,于是,同意两种念法都可以,谁爱怎么念就怎么念,全成。
最终,关于“舍”的读音我没能找到权威的答案,而我向来又对董卿佩服有加,权且按照董卿口中的“shè”来定音吧,也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纠正以往的读音。
《朗读者》,我会持续的“追剧”……
观《朗读者》有感3“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董卿这样问大家。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情不自禁地投入,静静倾听着,欣赏着。
首期节目主题是“遇见”。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感谢遇见,每个人,每件事的出现都让我们成长,因为生命中无数次的遇见,让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此时,朗读者站在舞台中央,声情并茂的朗读着,就像诉说自己的故事,平静却有力量,这就是文字,只字片语就能进入到我们的内心,泛起我们对文字的渴望,对生活的共鸣。书中映着自己的影子,映着你想要去表达却找不到语言去表述的心情。
遇见《朗读者》,让我遇见美的文字,让我进入每位朗读者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悲伤与喜悦,足以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天里让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 生命的长度不是我们活了多少日子,而是我们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我们过得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一个人,一段文。再拿起书本,爱上文字,爱上吹过麦田的风。 新能源山西公司 庞舒禹
观《朗读者》有感4别丢掉
继《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十三邀》之后,遇见了《朗读者》。
感慨于一对平凡夫妇的鲜花山谷,那是一个承诺,情比金坚,上天都用满山谷的鲜花来馈赠,他们朗读的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诗,最爱那句: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
感慨于张梓琳作为一个普通妈妈对新生女儿的爱,作为一名老师,感觉自己的母爱总比同龄的女生来得更早一点,在他读到: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突然热泪盈眶,想起了我的学生,每每他们坐在教室里,睁着眼睛看着我的样子;每每他们坐在那里时而沉浸于学习,时而嬉笑打闹的样子。突然也想起了另一个人,现世残酷,我们都在其中,可总有人比我承受的要多。我也想把这段话送给他,愿他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尽管现世残酷,全然不会是像我期望的 ……此处隐藏7022个字……就是时间。
看了这一期后,我也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的父母以及那些曾经或现在陪伴我的人。陪伴虽只有十八画两个字,但它是沉重而美好的。
我们应当学会陪伴,陪伴父母,陪伴每一个值得陪伴的人。让这时间全部种满爱。
陪伴,高于一切,让这世间,更美好!
观《朗读者》有感12今天我观看了著名教授于丹讲的<>。看完后我深受启发,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丹老师讲的一棵大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男孩在不同阶段向大树的索取。先摘走了果实,又为建房砍掉粗树枝,最后为建船砍掉了树干来满足对生活的需求。大树好比我们无私的父母,男孩就好比我们。从我们出生,我们就向父母索取一切,甚至在得到了后有时还对他们爱搭不理。细细想来,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关爱,还有一切,不求回报,默默无私的奉献,难道还不知足,不思考回报吗?这是我们永远报不完的恩。从现在起我不应该再抱怨她们,吃饭认真一点,学习自觉一点,多对他们笑一点,对他们的问话耐心一点……长大后,像他们照顾我一样照顾他们,他们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除了感恩父母,我们也应感恩辛 勤教育我们的老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位父母,老师把我们 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一样疼爱。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让老师少操一分心吗?
懂得感恩是幸福的,快乐的。我会永远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观《朗读者》有感13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我参加《朗读者》,是因为看了第一期以后,闻到了它的气息,这是一个在泛娱乐时代下的反时尚节目。如今我们正缺少这样的节目。节目嘉宾麦家说,《朗读者》让你可以感觉到它在向经典致敬,那种庄重性正是时下所需要的东西。
目前,每个省会城市的电视台都有一两档自称为金牌节目的综艺节目,各地方台也或多或少跟风入市,砸钱做综艺、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节目却寥寥无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发文点评:如今越来越多没营养的综艺节目占据了市场的主体,而《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朗读者》证明文化类节目未必冷。
其实文化类节目该怎么突围,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所改善。董卿说。《朗读者》节目组除了把这份对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节目中来,还在节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责任。节目组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设置的流动朗读亭引起很大反响。
观《朗读者》有感14不知不觉中,我来大学已有半年之久。这半年对我而言,恍如隔世,仿佛是前世的高考成绩,轮回成了这半年的大学生活,因为如今的我,已经把生活过得面目全非。
我不知道我从何时开始颓废,我只知道那个一觉睡到“日迟迟”的人是我,那个废寝忘食打游戏的人是我,那个把知识说的一无是处的人也是我,我甚至以为,这样的人也便就是我了。直到我看了《朗读者》这个节目,忽然发觉人生价值的体现并不是顺从,而是改变。因为有了改变才能有可能遇见。濮存昕因为不甘于被人一直叫濮瘸子而去改变,这使他遇见了文艺。柳传志不因被改变幸运而气馁,这使他遇见了联想,二十几年的老夫妻,因不安于平淡的生活而改变,这使他们遇见了岁月如歌的爱情。而对我而言,这期节目便是最好的遇见。因为有时候真的有一种感觉就是,一些经典的章节,仿佛就是给你一个人写的故事,那样的刻骨铭心,那样的沁人心脾。
有人说邂逅是一种缘分,但我更愿意相信,那只是我们相遇的一种形式,因为冥冥之中我就有一种思念你的记忆,只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更浪漫的方式,是啊,人生要有多少次遇见,才能相信那不是缘分,而是命中注定。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我遇到你,也便有了希望。也许是因为孤独太久了,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也更是因为孤独太久了,便也对生活充满了迷茫,虽然在我生命中没有一个荣国威大夫替我治疗伤痛,但是我也要找个没人的地方将自己的伤口舔舐干净,虽然在我生命中还没有出现一个能伴我走到地老天荒的恋人,但是左手温暖右手的孤独也能使我将生活过得五彩缤纷,虽然在我生命中还没有一个小生命使我像刘榆一般,如此殷切地盼着自己老去,盼着她快快长大,但我能幻想我有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各种撒娇卖萌的姿态,替我抚平眉宇间的纹理。这些都是我遇到《朗读者》之后的感悟。所以说,《朗读者》于我而言,就是濮存昕故事里的荣国威。
我感谢这种遇见,就像是偶然邂逅又如同命中注定。让我在半年后的今天终于明白了人生中不同的意义,我想我会慢慢来,一步步走向自己曾经向往的那种生活,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我接受现在的自己,也明白会在未来某日变成更好的人。而当我回想起这一段时光,便会感谢我遇见《朗读者》,它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
观《朗读者》有感15我非常认同董卿创办这个节目的初衷,我很微小的做过《言情录》这个节目,当时的目的,也是希望倡议“诗意的说人话”。至于董卿,相信她经过了央视这么多年的沉淀,以她一姐的地位,很难有让她心动的尝试。正如同崔永元,辞职,公益,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未必,会取到早年的节目成绩。但是于内心,他一定是满足的。正如同罗永浩说过:“做锤子科技的四年半,虽然是他遭遇最大的商业危机,却是他最快乐的四年半”。比起朱军的安逸和央视现在一些不知所云水准的青年主持人,董卿的这种尝试,是极为了不起的挑战。
青春的时候,你依靠的努力,得到了一些社会地位和认可,当你名气在身,你就应该思考,如何去为新的青年,和小到行业,大到时代和国家做些什么。
这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血性和灵魂,这才是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里的少年。
与此来说,董卿,也算得上是一个灵魂有趣的人。
只是我仍然想说,节目的创意是好的。但是在内容,还是需要很多的改良。比如董卿本身,在主持的腔调上,要更为放下她曾经主播的状态。我曾经说过大不敬的话,就是播音专业的学生,会在积累专业技巧的同时,剥夺自然的情感表达感觉。这是中国播音学最大的病灶。我并不反对播音练习的技巧,和口齿清晰。但是情感的真实,自然,始终是说话,最好的方式。比较而言,濮存昕作为老一辈的话剧名家,以他岁月的沉淀,和对人生的领悟,在朗读时,就多出更多长辈在身边读书的感觉。
至于那些素人,虽然有很多励志和社会辐射效应,但是朗读水准实在太低,这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
你选择了社会新闻性,就会失去专业性。如果不考究这个问题,节目的人文影响力,就会大过节目本身的质量。比起《见字如面》明星效应的朗读,《朗读者》目前的尝试,仍然属于稚嫩的。
文档为doc格式